从美国列车脱轨事件吸取什么
近期,美国一列运载有毒化学品的列车在俄亥俄州东部脱轨起火。之后,应急人员对部分有毒化学品进行了“受控释放”操作,《纽约时报》评论说,事发地东巴勒斯坦小镇上,焦虑和不信任正在加深。从已公开的信息看,这起事故处置失当,引发各方担忧和反思。当前,我国正处于工业化、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,重化工行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,工业布局不够合理,环境安全形势仍然面临挑战,环境应急管理形势依然严峻。因此,我们要充分吸取美国这次应对环境突发污染事故的教训,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。
突破反应滞后的应答模式,构建“前中后”多维互动治理体系。“前中后”全过程多维互动治理体系的构建,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小污染程度和范围,以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当发生突发公共环境事件时,如果互动治理系统“应答不及时”或“不畅通”,带来的风险有时候是不可估量的。首先,加大事前预警“力度”。根据法律法规要求,结合各地区实际,建立各种类型环境应急预案,强化各级政府、企业和相关部门的环境安全主体责任。同时,加强各个预案间的衔接和协调,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预案演练活动,通过实战演练检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的合理性,并进一步细化完善预案。其次,提高事中响应“速度”。一方面,建立预警应答机制,畅通企业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通信渠道,将突发环境事件信息设置成最高优先级,完善应急预警信息和应急响应系统的联动,实现预警信息“零秒”直达直接责任主体,确保报送信息实现“一键到达”。另一方面,建立应答联盟,对企业高管和环境管理人员进行常态化应急培训,提高企业处理突发环境事件能力。同时,在一定区域范围内,由各个企业共同组建环境应急救援小组,以便事故发生时形成串联式应答模式,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事态发展,大大提升响应效率。最后,提升事后管理“温度”。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,相关部门应及时发布突发公共环境事件的信息,确保每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,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和知情权。此外,对媒体、公众提出的疑问和质疑,做到主动回应,并对受到影响的群众提供资源支持、避难援助、情感疏导和心理干预等。本着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原则,后期持续跟踪监测滞留在水体、土壤和空气中的污染物,进行必要的处理,确保安全。
突破单方应急的处理模式,构建“地空海”立体协同治理体系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往往突然发生,来势凶猛,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,瞬时就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,对于陆地、海洋、空气影响具有不可预测性,因此需要变“个体发力”为“多方协同”的应急处理模式,构建“地空海”全覆盖的三维立体协同治理体系。一是构建陆地“救助中心”。建立一个集成网络通信、GIS、图像监控、大数据和共享互联等多种关键技术的信息技术指挥平台,将一定范围内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资源纳入到信息技术指挥平台中,实现统一调配,最终使得该平台在事件发生后以最短时间调动多单位、多部门共同协调实施救助。二是构建空中“智慧大脑”。为填补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理“真空地带”,建立“空中—地面”联动的车载系统。一方面,利用无人机对事故现场进行高精度三维成像,实现环境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可视化,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提供决策支持。另一方面,车载系统根据系统内地理信息、危险品专家预案、常见危险品危险特性、防护和处置措施以及相关应急案例,结合无人机传输的信息,得出现场应急处置方案。三是构建海洋“应急堡垒”。充分运用卫星监测、遥感监控、自动化软件、数据库管理和文件传递系统等现代技术载体,连同海洋通信等载体,构建海洋立体协同治理体系,有效发挥海上突发环境事件在信息通信、决策指挥、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作用,为突发公共环境事件的治理提供有效数据保障和智力支撑。
突破单体被动的防范模式,构建“数物网”同向联动治理体系。充分运用大数据、物联网、区块链网络等技术,变“被动防范”为“超前防范”,解决传统突发环境应急治理中存在的信息共享、资源配置、决策优化等难题。一是建立“大数据”分析站,将历年发生的公共突发环境事件中的业务数据,按历史事件、应急资源、应急预案等主题建设成多维大数据集,并纳入到“大数据”平台进行统一管理,通过“大数据”平台对往年事件分析得出致灾因子,再结合危险源的日常监控,可及时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安全隐患,并作出提前部署。二是建设共享“公物仓”信息库,结合环境风险评估、环境应急资源调查结果,制定“精准型”物资储备方案,科学开展环境应急物资储备。一方面,依托“大数据”平台,通过“物联网”技术将各类环境应急物资库的相关信息,如建设点、建设规模、物资类型、数量、有效期、调用方式、联系人等一并纳入“大数据”平台,实施动态管理,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物资调配提供决策辅助。另一方面,将“公物仓”信息库与周边省、市进行联动共享,扩大保障覆盖面,提升资源统筹调配效率。三是健全应急联动“一张网”,充分利用区块链网络技术,建设应急联动防范网,将相关职能部门和应急指挥控制中心纳入到区块链网络中,应急管理所有的参与部门构成区块链网络上的节点。一方面,依托“大数据”和“公物仓”,建立防灾通信、物资、信息等同向联动体系,形成纵横贯穿的救助应急管理信息网络。另一方面,针对潜在的或者显现的危机,各个部门协同实施各自节点上的控制活动,以期有效地预防、处置和消弭危机。
• end •
文章刊载于《学习时报》2023年3月22日第7版
本期编辑:王 雪